醫療設備的管理不善,跑冒滴漏嚴重,直接影響醫院的經濟效益,這是令許多管理者頭痛的狀況。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以下簡稱“湘雅三院”)作為國家衛生計生委直管的三級甲等大型彙總性教學醫院,在對醫療設備實行精細化管理之前,曾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在管理理念上重購置輕管理,對設備管理未形成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製度;二是設備管理以靜態數據管理為主,缺乏對應信息的深層挖掘和再利用;三是設備臺賬及檔案信息不完整,不能體現設備運行情況,難以為設備采購、更新換代供應決策指導;四是從采購至設備報廢10余環節中涉及多部門,因職能交叉與技藝限製而缺乏連續性。
為了達成醫療設備管理從粗放型管理走向精細化管理,湘雅三院打破了傳統、落後的管理定式,以“綠色、安全、效率、效勞”為宗旨,圍繞“科學化、規範化、精細化、信息化”這一目標,從2014年開始推行以“全生命周期”為主題的“人機共管”模式,並利用信息化手段為決策供應依據,優化了工作流程,提升了整體效益。
規範管理設備周期
湘雅三院副院長楊飛龍告訴記者,鑒於傳統采購模式的弊端,醫院規範了采購流程,建立了招標文件及設備采購合同模板,在模板中固化了大型設備信息接口及售後效勞等內容,將詢價工作提前到招標文件製定環節。同時,建立了科室檔案管理室,對合同、檔案資料進行系統性類別整理。
中南大學湘雅三院建立的科室檔案管理室
申請設備的科室除了要填寫《設備計劃申報審批表》,還要根據預申報價錢類別,填寫設備論證報告書、效益分析表及配套耗材申請表。科室須對設備的收費標準、配套耗材的采購價錢、預計開展次數、人員費用及所承擔的教學科研項目等進行客觀、有效的充分論證,為設備購置決策供應科學參考。
2016年,基於原有設備管理辦法,醫院增加了對科室及申報項目的考評打分。首先,在設備購置初審階段,製定了可量化的指標,對每一個申報項目進行評分,為評審專家供應客觀依據。其次,協同審計辦對入圍項目進行初步詢價,以保證年度計劃預算資金盡量準確。其三,醫院定期對評審流程進行優化完善,例如在專家人選的抽取過程中,醫院優化了專家組成結構,涵盖了外科、內科、護理、管理等各個方面的專家,確保醫療設備購置的公平、公正、合理、有效。
為進一步加強對醫學設備采購與審批工作的管理,醫院對設備采購和審批流程進行了修訂,下發了《對于調整醫學裝備采購審批流程》的通告,對各個環節進行科學把關。詳細流程為:科室提交申請及論證報告——資產與裝備辦初審並組織答辯(10萬元以上)——協同審計詢價——醫學裝備委員會製定年計劃——院務會審批。在本流程中,根據不同金額劃分,從10萬以下、10萬~50萬及50萬以上分為三個階段,分別製定了對應的采購流程及相應的製度。
湘雅三院資產與裝備辦淩颢對記者說,為最大限度利用好醫院有限的醫學設備,緩解臨床醫技科室對醫學設備的需求與醫院設備投入資金不足的矛盾,醫院製訂了《醫學裝備年度計劃管理辦法》,使醫院每年在設備方面的投入總量,與醫院醫療收入增長率相適應。通過實施該製度,既保障學科擴展及公共平臺項目所需資金,又保障了各科室5萬元以下基礎醫學設備采購資金的充足。
醫學裝備全生命周期元素及管理流程
在設備維修與保養方面,湘雅三院製定了《對于醫學裝備維修保養相關事項辦法》,對醫療設備的維修及保養進行系統管理。該製度規定,醫院根據醫療設備類別及使用狀態,對一般性設備按季度進行巡檢及保養,如呼吸機、監護儀、輸液泵等,發現故障進行維修或聯絡供應商更換易損件,對大型設備如透析機進行定期清洗和消毒。
在設備管理中,售後成本與采購成本“倒掛”狀況是個令管理者頭痛的難題。對此,在《對于醫學裝備維修保養相關事項辦法》中還特別指出,要打破大品牌的技藝壟斷,在設備招標采購時,必須明確該設備全生命周期內的維保費用。資產與裝備辦通過與廠家大量的前期對接溝通工作,在采購前達成售後協議,有效降低了設備的運行成本。
信息化提升管理效率
湘雅三院結合設備管理實際情況和醫院擴展趨勢,將設備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念貫穿於信息化系統開發中(圖1)。2016年8月,“醫學裝備效勞與管理信息系統”正式上線,為醫院製訂醫學裝備年計劃供應了客觀翔實的參考數據。
湘雅三院資產與裝備辦主任管誌祎表示,該信息系統的開發以數據分析科學化、成本核算實時化、系統管理流程化、工作信息透明化為基礎,按照以效勞臨床為根本、以業務需求為導向,結合本職工作需求設置性能的原則,把握每一環節精心策劃,達成了各環節間的無縫銜接,形成了完整的閉環效勞系統。
據淩颢展現,該信息系統分為無紙化辦公系統和成本效益分析系統兩大模塊。無紙化辦公系統是對原有紙質辦公形式的提煉,具有電子化檔案管理、在線報修、保養信息管理等性能。該模塊采用全流程定位,將資產與裝備辦日常管理工作,按照軟件圖形式流程,對設備的購置計劃、招標、合同簽訂、運營、維修保養等各個環節進行全程數字化管理,規範並優化工作流程,明確崗位工作要點,劃分工作權限,使得資產與裝備辦的管理架構清晰,工作職責井然有序,有效提高了日常工作效率。
例如,不論是計劃采購還是臨時采購,無紙化辦公系統都可建立完整的流程監控機製,使相關負責人能夠實時、變化了解采購進程,並通過流程管理性能,對各部門待辦事項進行督辦,對各環節所耗時間進行查詢,及時發現流程停滯點,減少人為停滯因素。據分析,系統運行初期,每個項目的審批時間平均縮短5個工作日。
成本效益分析系統的主要性能是對30萬元以上的大型設備進行成本效益分析。該模塊在醫療設備電子檔案的基礎上,對醫療設備及配套輔助設備等進行了全面清理,使醫療設備的收入精細化、成本準確化,從而計算出精確的醫療設備運營效益。通過該模塊,可自動計算出各科室醫療設備利用率、故障率、維修率、閑置率等使用指標,並實時進行分析、匯總、分析,為醫療設備采購的決策供應數據幫助。同時,也可根據效益分析的利潤率、使用率、周轉率等運轉指標,合理優化資源配置,降低運行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例如,彙總指數評分表從近三年醫療設備的投入、年度計劃執行情況、回收成本年限、申報書品質、年度醫學裝備收入占科室業務收入比5個方面,對設備進行彙總評分,量化了科室業務能力、設備使用及彙總管理水平,準確反映各科室設備使用效率的詳細差異。按科室設備收入能力排名,有效防止了盲目采購醫療設備的狀況,為裝備決策製定供應了科學依據。
此外,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醫院達成了對新增醫療設備的在線回訪。根據回訪情況,對使用率不高的醫療設備進行調撥,或進行集中統一調配,不僅減少了重復投資,而且提高了大型貴重醫療設備的利用率。
優化管理永無止境
據初步測算,湘雅三院通過精細化管理,醫療設備采購總額逐年遞減。2016年,5萬元以下醫療設備占全年采購總金額比為3 . 0 5 % ;5萬~10萬元的醫療設備采購額占比為5.48%;10萬~50萬元及50萬元以上的醫療設備采購占比分別為17.4%及62%,各項占比達到了合理配置、協調管理的目標。但楊飛龍認為,受目前軟硬件條件和傳統習慣的限製,醫院在設備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詳細表現在以下三點。
一是設備申請審批環節有待進一步精簡,效益評估流程有待進一步優化,來自臨床的主要設備購置意見須更加明確及客觀;采購環節中根據相關規定及程序進行招投標,對技藝參數進行嚴格把控,在實際工作中起到“公平、公正、公開”的作用;對於前期論證及驗收工作,由於受人員、場地等客觀條件限製,在實際工作中須依靠信息化手段進行細化,解決“最後一公裏”問題。
二是醫院資產信息有待進一步統一。針對目前資產管理臺賬中存在的問題,應積極整改,逐步將全院醫療設備資產卡片進行統一盤點,並采用二維碼形式重新貼標。然而,由於醫療設備資產眾多,加之舊標簽遺失、新舊設備難以區分等問題,使資產盤點及貼標工作任務重、難度大,該工作進展相對緩慢。
三是醫學工程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現階段,醫院的醫學裝備預防性維持、三級保養及質控工作的開展還存在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醫療品質,使得醫療器械的使用存在安全隱患。
淩颢認為,基於目前實施的信息系統建設,未來湘雅三院信息化建設有待從三個方面進行完善。
一是使用終端的移動化。原有的信息系統要在堅實底層架構的基礎上,全面向通話、IPAD等便攜移動終端移植過渡,以此來優化工作流程,便於異地辦公。
二是信息系統的集中化。目前,醫院還處於科室分析普通數據階段,在醫院整體信息化普及到一定程度後,要進行統籌化擴展,進一步向環節流程推進,深入到每一項節點,力求醫學裝備采購全流程都從辦公系統進行實施,力爭醫用耗材及售後等均達成全程無紙化辦公。
三是數據價值的最大化。行政後勤在進行設備監管的同時,將產生的各項設備數據信息轉發給科研部門,利用大數據協助科研人員進行課題研究,更好地為臨床效勞。設備采購是一門科學,既要遵守法製和政策的規定,又要滿足使用的專業性、可靠性、先進性和經濟性。公立醫院在設備采購和管理方面,各自
有不同的流程和方法,但都需要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在確保醫療設備使用
過程安全可靠的同時,努力提高對醫療設備全周期的管理效率。
請登錄後參與評論...
登錄後參與討論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