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像

中國醫生用虛擬影像成功為手術“定位”!

2018-04-04

  

來源:廣州日報

來源:廣州日報

2018-04-04

  

3D打印技藝、虛擬現實技藝、混合現實技藝,當三種3D技藝與醫學結合,會產生什麽樣的效果?


近日,廣東省人民醫院向媒體通報,院長莊建團隊將混合現實技藝輔助應用於近10例復雜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在心臟灌木叢般的血管裏“移花接木”,找狹窄“小靶點”。這是全球首創臨床突破,更令人自豪的是,三種3D技藝與設備全部源自國內。


3D術中定位“移花接木”


2月齡的寶寶小安(化名),一出生就呈現肺逐漸衰竭的樣子,呼吸不暢,小臉憋得發紫,新生兒本應“迎風長”,出生體重達標的小安2個月只有3公斤重。他被送到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兒科,證實罹患嚴重復雜先天性心臟病——肺動脈閉鎖。


3月27日,小安成為全球首例在混合現實技藝輔助下接受“心術”的患兒



3D虛擬心臟在術野(指手術時視力所及的範圍)上方定位


3D打印心臟帶進了手術室


醫生們借助黑科技MR技藝,術前根據CT重建好的虛擬三維小安心臟影像,術中投射到手術臺上方,開胸後將虛擬心臟“放到”小安胸腔,同實際心臟重合,接着根據影像指引,一條條把像灌木叢般混亂的側支血管找到,然後“移花接木”到它們該在的位置。手術僅花了4個多小時,比常規縮短6個小時以上。


緊隨小安之後,4歲男寶寶樂樂(化名)也得救了。樂樂也是肺動脈閉鎖,還有大室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主肺側支形成,長期臉色青白紫绀,呼吸又短又促,多次得肺炎。樂樂父母說,辗轉多家醫院,都說孩子心肺性能太差,還在不斷衰竭中,建議放棄,省醫莊建團隊成了樂樂一家最後的希望了。


同樣是在混合現實技藝的輔助下,樂樂的肺動脈“樹幹”“樹枝”修通了,心室隔也補好了,還閉合了導管,以後他將非常接近正常孩子一般成長。


解密 | MR技藝解決找側支血管難問題


省醫心外小兒病區主任、省兒童心臟病核心副主任溫樹生說,以往肺動脈閉鎖解除,算得上超大手術——需要左右胸各開一個切口,將一團亂麻般“灌木叢”側支血管找到,分別遊離,再在胸口正中開一個切口,把它們一一拼接到解鎖的肺動脈上,一臺手術至少超過10個小時。


“早上八九點上臺,做到晚上八九點。”溫樹生說,最耗時又最難的是找側支血管,不是找到就行,是要找到每一根的起源、走向、遊離環境等。


混合MR技藝就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最關鍵輔助。


術前“進入”3D心臟直擊“靶點”


5歲女童小冰(化名),也是復雜先天性心臟病患兒,2年前就接受過心臟手術,近期出現了心肌束肥厚、心內血流通道狹窄,這導致了她小小活動後就嚴重氣促,生長發育也顯著遲緩,甚至可能導致猝死。確診後患兒需要第一時間手術。


醫生團隊首先將根據CT數據重建好的虛擬三維的小冰心臟3D打印出來,從而確診是左心室流出道梗阻,這是肥厚肌束造成的;肺動脈與右心室流出通道的吻合處也狹窄了。


3月29日,手術中,團隊將小冰的虛擬3D心臟影像投射到手術臺上方,開胸後將虛擬心臟“放到”小冰的胸腔,同實際心臟重合,主刀醫生岑堅正教授還戴上頭戴式顯示器(VR眼鏡),“進入”小冰的虛擬心臟內部,沿着血管,找到畸形狹窄處,“摸”到血管梗阻長出的小肉環。


在三種3D技藝的幫助下,團隊形象而直觀地摸清了肥厚肌束、狹窄處的解剖結構,精準找到病變部位,精準切除肥厚肌束,以術前規劃好的補片加寬好狹窄處,小冰得救了。


解密 | 3D打印心臟建模探查 虛擬心臟精準“定位”


省醫心外彙總病區主任岑堅正說,像小冰這樣的二次手術的最大難題在於,做過手術後的胸腔,那些原本層次分明的組織已經粘連成一團,導致病變部位尋找困難,周圍結構多因而切多少、用多大材料等“雷區”就多,手術的風險極大。


以往對於此類手術,無論是確認心血管異常走形、組織辨認,還是手術詳細細節,都只能等開胸後進行術中反復探查,一點點進行,主刀醫生還得時刻擔心“看得不夠清楚”。“這樣的手術,以前我只能守在心導管室,寸步不離”,省醫心導管室主任黃美萍說。現在有了術前3D打印、AR“進入心臟”、MR虛擬心臟與實際心臟“合體”,全方位定位手術,黃美萍終於放下“場外定位”的擔子。


專訪團隊:“黑科技”神勇卻不增患者一分錢


廣州日報:“黑科技”入醫,患者需要埋單嗎?


莊建:三種虛擬技藝應用於臨床,大大提升手術安全性、精細度,縮短手術時間達1/3以上,目前手術費用以時間計算,患者無疑是省錢又安全了。新技藝應用,除了3D打印需要機器與材料成本外,VR設備約2萬多元/套,MR設備約3萬元/套,全部加起來不到10萬元,這樣的投入並不會轉嫁到患者身上。


更值得一提的是,術時大減,手術室輪轉速度加快,就有另外的患者得到更快的治療機會。


廣州日報:業內有“技藝都是在病人身上練出來的”說法,3D三項“黑科技”能否改變這一情況?


莊建:在復雜先心範圍,病變解剖學特別復雜,而手術治療需要無比精準。以前,年輕醫生正常需要8~10年進行反復的標本模擬與訓練才能練出來,偏偏心臟病的標本異常缺乏;哪怕有機臺上臺了,但手術非常依賴B超、CT、MR、造影等結果,其二維、斷層結構等,無比考驗醫生的解剖學才能、空間位置感,術前你在電腦裏哪怕看好記熟三維重建圖,但10小時手術下來,人的記憶就不可靠了。


現在有了3D打印虛擬心臟、AR虛擬心臟影像、MR混合現實影像技藝,將心臟解剖一一在術者面前呈現,病竈大小、位置、與比鄰關系等,一清二楚,不用全靠經驗與手感。可以說,只要年輕醫生夠勤奮,在標本上練出來,完全沒問題。


廣州日報:下一步會有哪些新進步可以期待?


莊建:首先是在精細度上虛擬技藝會增強,現在已經是虛擬與實體心血管基本吻合,下一步還將影像數據來源擴大,不再僅靠CT數據三維重建,而是將超聲影像數據也整合入內。


其次是建立一個病例標本庫,通常復雜先心實體標本難得,病例是關鍵,目前省醫的2萬多病例存放在歐洲數據庫,今後將爭取自建數據庫,可達成更快更有效的臨床醫生培訓教學。


此外,3D虛擬技藝目前在心臟病、神經外科、骨科、肺科等應用嘗試中,下一步可望應用於另外結構性病變。


臨床突破全球首創 3D組合技藝中國造


中華醫學會胸心分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人民醫院院長莊建表示,虛擬技藝應用於醫學臨床,今年1月有報道稱去年12月國際同行應用AR技藝在一例簡單先心治療上,而術前3D打印、AR“進入心臟”、MR虛擬心臟與實際心臟“合體”三種虛擬技藝組合出擊,並且已經應用接近10例復雜先心治療,這是全球首創的領先臨床突破。


更讓莊建自豪的是,這樣的全球首創,無論是技藝還是設備,我國全都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據展現,最早應用到臨床的虛擬技藝是3D打印技藝,省醫與珠海一家公司聯合成立的實驗室,已經打印了70多顆虛擬心臟,建模後達成術前、術中定位。“血管都是組織盖着的,以前術中常常找到一半,記憶中的解剖結構就對不上了,血管找不到,只好求助場外。”莊建說,現在有了虛擬心臟定位,再不用擔心半途撤、轉體外循環,大大提升手術安全。


VR虛擬現實技藝,則是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合作,讓醫生可直接進入虛擬病人“心臟”內,查找觀察內部復雜畸形,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開胸“這裏切一口,那裏切一口”地術中探查,“復雜先心,絕大多數是心內畸形。”莊建說,對患者心臟破壞少,這點非常重要。


MR混合現實技藝,則是省醫與黑龍江一家公司的合作應用,在增強現實的基礎上,可將患者心臟影像放到術野上方定位,甚至將虛擬心臟與實體心臟重合,哪怕找再細、再側支的血管,也不用到處分離組織了,定位非常精準。

相關閱讀

另外
  • 遠程醫療“帝國” 的崛起與潰敗

    2018-05-12

  • 國內零突破,直擊770 萬臺骨科手術剛需

    2024-03-18

  • 直擊骨科盛會:中國自研,百億市場迎來破局者

    2024-07-22

評論

請登錄後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