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像

【高研值】化學發光是IVD工業的黃金細分範圍?

2017-06-20

     

IVD

        

來源:興證醫藥    作者:興證醫藥團隊

來源:興證醫藥    作者:興證醫藥團隊

2017-06-20

     

IVD

        

導語:此報告詳細描述化學發光工業整體情況,分析競爭格局,指出進口替代是工業擴展方向。把國產和進口商品進行對比,對進口替代中工業的痛點進行闡述。在成文過程中,調研多家醫院,檢測終端及經銷商,對一手數據進行分析,得出較切實的結論。


1、化學發光是IVD工業的黃金細分範圍


1.1體外診斷潛力大,發光增速達30%


體外診斷主要分為生化診斷、免疫診斷、分子診斷、微生物診斷、凝血類診斷、組織診斷、尿液診斷、血液學和流式細胞診斷等,其中,生化診斷、免疫診斷、分子診斷是目前國內醫療機構的主流IVD方式。


我國體外診斷工業相較於歐美市場,起步較晚,但擴展快速,2015年,我國IVD市場規模達450億,預計2017年市場容量有望擴增至600億




商品結構上,我國體外診斷工業總體呈現“橄榄型”結構:低端市場是前期廣泛使用的檢驗技藝,擴展空間小,增速緩慢,正在進行方法學上的更新和叠代;中端市場由於近幾年國產研制能力迅速提升,渠道優勢明顯,國內商品正在處在高速擴展階段;高端市場由於技藝壁壘高,國內外差異大,主要為國外商品,國內商品目前在研制潛伏期,未來將迎來增長。

市場構成上,體外診斷工業主要由生化診斷、免疫診斷和分子診斷構成,其中生化市場已經經歷從封閉到開放的過程,目前市場競爭充分,商品同質化程度高,已基本達成進口替代。而分子診斷市場,技藝壁壘還未突破。在免疫診斷部分,化學發光已過研制蛰伏期,正成為主流診斷手段,化學發光是免疫技藝的主流方向,目前占據近五分之二的市場份額。存量市場正在進行技藝更替,隨着健康意識增加,醫療投入增多,增量需求也在不斷增長,現約有200億左右市場容量,預計3到5年內將保持25%-30%的增速增長。


1.2化學發光是免疫診斷升級叠代方向


免疫診斷的擴展需要依靠免疫學技藝的不斷革新,免疫診斷的變革依次經歷了放射免疫檢驗(RIA)、膠體金快速檢驗、酶聯免疫檢驗(ELISA)、時間分辨荧光免疫(TRFIA)的叠代,最終迎來了化學發光免疫檢驗(CLIA)的時代。


不同的免疫學診斷方法,有其不同的特點和應用場景,詳細比較如下:






在眾多免疫診斷方法當中,普及度較高的是酶聯免疫(ELISA)方法,目前許多基層醫院使用此種方法進行免疫診斷。由於需要手工操作,經歷孵育、洗板、加底物、避光反應、加液等多個步驟,因此受主觀因素影響明顯,靈敏度低、檢測時間長、不能精確定量,該方法正在被化學發光逐步替代。

化學發光商品主要具有以下幾個優點:


1)高靈敏度:靈敏度可達 10-16mol/L,RIA 靈敏度 10-12mol/L,可檢出酶聯免疫分析無法檢出的物質,對早期診斷有重要意義。


2)寬的線性動力學範圍:發光強度在 4-6 個量級之間與測定物質濃度間呈線性關系,這與酶免分析吸光度( OD 值)2.0 的範圍相比,優勢明顯。


3)精確的定量檢測:光信號強度和待測物質濃度呈線性關系,據儀器的定標曲線,精確算出待測物濃度。酶聯免疫通過灰度分析,通常結果只用來做定性或半定量分析,或精度要求不太高的檢測。


4)結果穩定、誤差小:化學發光技藝樣本本身發光,不需要額外光源,避免了外來因素的幹擾(光源穩定性、光散射、光波選擇器),分析結果穩定可靠。


5)操作簡便:光信號持續時間長,絕大多數分析測定僅需加入一種試劑,簡化了實驗操作。


由於化學發光以上優勢在臨床應用中脫穎而出,成為免疫定量分析範圍的主流商品。在歐美發達國家,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技藝已經基本取代酶聯免疫分析成為免疫診斷的主流,占免疫診斷90%以上市場份額




體外診斷市場容量大,其中免疫診斷中的化學發光技藝有高靈敏度、寬的線性範圍、精確的定量檢測、結果穩定、誤差小以及操作簡便等優點,為子工業中最先進技藝。目前,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免疫診斷市場中,化學發光占比90%以上,而國內僅占40%左右,國內發光市場還有巨大擴展空間。目前,國內發光已過技藝蛰伏期,工業增速達30%,預計近3~5年都會維持在較高水平,極具投資價值。




2、工業現狀:化學發光擴展勢不可擋


2.1容量大:三百億發光檢驗需求待滿足


在發光檢驗終端分布中,有醫院、血站、獨立實驗室、體檢核心和防疫站等,90%以上在醫院。


自上而下測算發光需求,根據調研訪談,我們可以大致預測出醫院對於發光儀器的裝機需求。對於三級醫院,精確、穩定的檢測結果是其關註重點,國內頂尖三甲醫院核心檢驗室大約持有10~12臺發光儀器,儀器廠商較為分散,進口占據90%的市場。普通三級醫院持有4~5臺發光儀器,每個廠家儀器各1臺,專機專用,檢測該廠家拳頭項目,例如羅氏的腫瘤標誌物,雅培的傳染病檢測;對於二級醫院,平均持有2~3臺發光儀器,由於其關註檢驗的性價比,平均持有1臺國產發光儀器;對於一級醫院,關註是否可以開展發光檢測項目及性價比,其平均持有1臺機器,多為國產。根據裝機量及單機產出,可估算出市場需求為200億左右。隨着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和人均醫療投入的增加,化學發光技藝的普及,工業整體容量還在不斷擴充。

2.2運用廣:發光檢測項目全面鋪開


免疫檢測作為不可或缺的檢驗方法,在各級醫院、檢驗核心、實驗室等機構廣泛應用。其中,傳染病、甲狀腺性能、腫瘤標誌物等項目的測定占80%以上的比例,涉及幾乎全部的醫院科室。




在增速上,全球化學發光檢測表現出穩健的增長勁頭,從2011年到2016年這5年間,各主要檢查項目均保持CAGR10%左右的增速。而國內市場的增速遠遠高於國外,可達30%。其增速來源有二,一是免疫檢測方法的叠代,以前采用手工檢測的Elisa等免疫檢測方法將逐步被化學發光檢測方法替代,二是樣本量的增長,越來越多的項目檢測將被納入化學發光檢測中。


2.3 政策利好:分級診療、區域檢驗核心政策,利好國產發光


近年來,國家發布多條政策利好國產醫療器械,抓住政策導向、積極布局的發光的檢測公司將獲得良好的擴展。其中,分級診療、區域檢驗核心建立尤為重要。


分級診療是近些年國內醫療界的重要課題,2015年國務院發表指導意見,以提高基層醫療效勞能力為重點,以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分級診療為突破口,完善分級診療製度。在2017年兩會再次重申,在2017年底前要完成85%的覆盖率。將來,明確診斷將作為基層醫院承擔的重要任務,而今基層醫院缺乏專業檢驗人員和檢驗設備的現狀,將使得近幾年基層檢驗需求呈井噴式爆發。




以某第三方檢驗核心為例,其發光樣本主要來自一、二級未開展發光檢驗的醫院和三級醫院本身檢驗科超承載量的部分。根據銷售數據,在送檢的三個級別醫院中各抽12家穩定送檢醫院可見,總體樣本量呈增長趨勢,其中,一二級醫院檢驗樣本數量快速增長,在2017年三級醫院樣本量有所下降,其可能原因,一是醫院新購發光儀器可承載另外的樣本檢測,二是由於分級診療的效果顯現,三級醫院的樣本檢驗量下調。


區域檢驗核心的建立可對檢驗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2015年國務院會議指出,探索以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方式建立區域性檢驗檢查核心,面向所有醫療機構開放。現今,基層醫院面對的檢測樣本量相對較少,許多檢驗項目無法開展,檢測標準不統一,檢測結果不被認可等問題,通過建立區域檢驗核心將被合理解決。


綜上可見,分級診療的效果將逐步顯現,基層醫院將現大規模發光診斷需求,産業抓住基層需求和區域檢驗核心的機會,將獲得相當的收益


2.4進口占比大:國產替代是方向


在我國體外診斷市場規模中,進口廠家占據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國內商品呈追趕勢頭。在生化檢驗範圍,國內廠家基本達成進口替代;而免疫、分子等技藝壁壘較高的範圍,國內廠家前幾年剛剛起步,擴展迅猛。化學發光工業是免疫診斷中技藝最先進的部分,目前國內市場仍被羅氏、雅培、貝克曼、西門子四巨頭霸占,高端市場尤甚。2011年新產業推出第一臺全自動化學發光儀,國產發光公司加入市場競爭,目前國產約占10%市場份額,進口替代空間巨大。




目前,化學發光工業以25%-30%的增速增長,現國內産業已突破技藝壁壘,進入銷售放量階段,參考生化替代的節奏,5年內可占有近一半的市場份額。預計在2021年,國內廠家可總共占有百億以上的市場份額。




化學發光市場目前有200億左右的有效容量,隨着存量市場的技藝叠代和增量市場的增長,容量將進一步擴大;發光檢測項目涉及多消費終端,覆盖範圍廣,抓地力強;分級診療和區域檢驗核心的政策利好國產發光工業;發光工業目前進口占比90%,目前技藝壁壘已基本被攻克,參考生化診斷的工業擴展,國產替代是化學發光工業的擴展方向。

3、進口品牌占據高地,國產如何進行替代?——競爭格局分析


化學發光工業產業鏈上遊是由試劑、儀器公司組成,主要供應生物製品、化學製品、機械、電子和軟件等。產業鏈的中遊代理、銷售對發光產業鏈擴展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但隨着產業擴展,經銷商的整合勢在必行。產業鏈的下遊,90%的終端消費終端是各級醫院,醫院對儀器選用有最終話語權。




3.1價錢:市場的強大推手


醫院是產業鏈上最強勢的一環,國產商品對醫院的吸引力決定着國產替代進程。在銷售模式上,公司多采用直銷和經銷相結合,以經銷為主。對於醫院終端,儀器基本以投放獲得,廠商以搭配銷售試劑的方式獲得收益。體外檢測等醫療效勞由政府統一定價,應用化學發光法可相應提高收費標準(例如:福建省用化學發光法可加價80%)。因此,試劑屬於醫院的“成本項”,醫院有動力對檢測方法進行升級叠代,但卻並沒有動力去特意擡高價錢,在相同條件下會考慮試劑性價比,相對市場化。

以福建某二級醫院為例計算,需添置一臺發光儀器做腫瘤標誌物(以AFP、乙肝HBsAg價錢為例)的檢查,日樣本量300個。國產試劑是進口試劑售價的30%左右,國產單個發光試劑反應成本在8元,單個酶免試劑成本是進口單個發光試劑反應成本在20元,發光牌價是36元,酶免牌價是20元。如下計算醫院試劑端利潤:

由於儀器是通過投放的形式進駐醫院,從醫院端只需要計算試劑成本。以上測算可得出,此醫院若用發光替代酶免不僅進行了檢驗技藝升級,得到優化的檢驗結果,在經濟效益上也更優。在發光項目上,國產對比進口經濟效益明顯,單個項目可得到百來萬的額外收益。


對於進口廠家來說,由於研制、原料以及人工成本遠遠高於國產廠家,還有關稅等額外支出的存在,以及其品牌聲誉的影響,其降價的空間十分有限,國商品牌的價錢優勢將持續存在,一旦國產在檢驗品質上達到進口商品相近的水平,國產替代勢在必行。


3.2 研制:成功路上的奠基石


發光試劑品質是當前國產替代的瓶頸


在產業鏈的上遊,生物原料生產技藝水平對體外診斷試劑品質有重要影響,為保證品質優先選擇進口生物原料,形成對進口生物原料較大程度的依賴。在調研中,各醫院檢驗人員均表示,國產機器的操作性和軟件交互性水平均有較高水平,但較少選用國產儀器的原因主要是,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穩定性不夠好。現國內廠商有其原料及試劑研制平臺,現某些廠家如新產業已有100多項試劑報批,突破技藝瓶頸後,可進一步突破國外廠家的限製。其中發光試劑的製備技藝,抗體純度,試劑配比等研制能力成為進口替代的關鍵,檢驗結果的精確度和穩定度是選擇儀器時首要考慮因素。

與進口儀器對標,國產性能俨然旗鼓相當


從以上參數可以看出,國產機器的技藝參數已經和進口機器達到相當的水平,一線使用者也表示在操作上,使用感受良好。國產機器在軟件等交互上甚至優於進口儀器。在2016年羅氏電發光專利過期後,普門的電發光剛剛CFDA獲批,其儀器表現值得期待。根據技藝差距理論,隨着技藝差距消失,國產替代成為必然趨勢。


3.3定位:厘清各級終端需求,搶占先機各個擊破


在進口替代的進程中,應先分析終端的需求情況,以找準定位,獲得收益。醫院在選用儀器的時候,主要有技藝偏好和價錢偏好,不同級別的醫院考慮的優先度會有所不同,所以對其類別討論以找準市場至關重要。

對於三甲醫院,其技藝偏好較高,從目前的市場反應來看,國產發光儀器和試劑的精確性和穩定程度仍不能達到三甲醫院的要求。同時三甲醫院多有聲誉追求,對進口品牌的忠誠度高。在價錢上,樣本量大、檢驗結果品質要求高、檢驗人員成本高致使其相對價錢不敏感。而國內廠家對於試劑的研制仍停留在檢測項目的拓展上,基於現狀,大規模進口替代較難達成。有些特殊項目未涉及,如藥物濃度檢測等,可作為突破口進駐高端醫院,建立品牌形象。總體來說,短期內國內廠商可依靠特殊項目檢查可獲得三級醫院小部分份額,長期來看,想進駐高端醫院並獲得主力項目的份額,須加大研制投入,做好做精發光試劑,打破醫院對於國產山寨的慣性認知。


對於三乙/二甲醫院,其技藝偏好與價錢偏好相當,關註檢驗品質和性價比,近兩年樣本數量增加,許多醫院都在近期購入化學發光儀器,為內資産業的理想目標顧客。預期隨着診斷下沈和醫聯體的擴展,樣本量會有新的增長,渠道能力強的公司,將率先搶占空白市場。


對於基層醫院,包括一級醫院、社區衛生效勞核心等,其基礎檢測樣本量極小,一般只需一臺機器即可滿足常規檢查需求。而發光試劑的保質期為一年以內,試劑浪費量大,多數項目無法開展,而采取外送模式。隨着診斷下沈,將來基層醫療機構樣本量會擴大,同時對於診斷的精確度與穩定度要求也會提升,基於質和量的雙重提升,化學發光的需求將會進一步擴大。迎合政策導向,爭取區域檢驗核心機會,抓住未來擴展方向至關重要。

3.4 看好研制能力強,涵盖品種多,渠道能力好的公司


研制能力強、商品品質高的公司將獲得最終的勝利。檢驗結果作為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準確性和穩定性至關重要。采購優質原料,研制精良試劑,提高儀器穩定性,把檢驗本身做好是發光工業長期的立足之本。若檢驗結果得不到認可,即便在醫院已經完成了投放,儀器也可能被閑置,導致無法盈利甚至無法收回成本。


渠道鋪開廣,銷售能力強的公司,將率先卡位。化學發光作為酶免的技藝升級替代品,隨着診斷下沈,成本下降,越來越多醫院將添置發光設備,渠道能力強的廠商將率先卡位。


參與到區域檢驗核心的建設,抓住重要的擴展機會。在分級診療政策的推動之下,建成區域核心,可解決基層醫療機構樣本量少,檢驗標準不統一,檢驗結果不可信等問題,是可使診斷下沈的有效解決方案。在區域檢驗核心的推進中,公司品類豐富,可供應一體化流水線檢驗的廠家將更具有競爭力。同時,與政府關系良好,持有政府資源的公司有一定優勢取得項目,得到量上的增長。


那麽,國產替代如何達成?


1、國產價錢優勢明顯,一旦檢驗品質相近,醫院具有國產替代驅動力。


2、近幾年儀器的研制壁壘已基本突破,儀器性能已與進口相當,試劑的種類業已較為豐富,在穩定性進一步提高之後,將迅速放量。


3、市場定位上,根據不同醫院采取不同策略,精準定位是廠家達成替代的關鍵路徑。



4、化學發光工業投資正當時


技藝瓶頸被逐步突破,國產化學發光發力


我國化學發光市場被進口産業壟斷已久,長期以來內資産業以代理國外商品獲得收益。在代理的過程中,內資産業慢慢積攒經驗,逐步開始自主研制的道路。經歷10多年的擴展,現獲得發光批文的廠家有數十家,新產業於2010年推出第一臺全自動化學發光分析儀,國產機器正式進入化學發光範圍,2017年普門電化學發光儀剛剛獲批,預期未來會大有作為。近幾年,技藝壁壘被逐步突破,國產化學發光進入鋪開放量期。

現今,化學發光的擴展階段與2000年左右的生化市場相似,回顧生化市場的國產替代進程,可有一定的啟示作用。生化的擴展首先從代理國外廠家的試劑開始,逐步自主研制試劑,此時促使國外廠家對其生化系統進行開放。而後逐步研制出生化儀器,對整個生化診斷進行替代。進程如下:




從以上進程可看出,技藝到位、價錢優勢以及找準市場切入口是其完成進口替代的關鍵。發光工業與生化工業有其區別,發光本質為免疫反應,各廠家的技藝平臺完全不同,為保證結果的準確性和穩定性,將迫使檢驗人員使用同一廠家供應的試劑和分析儀。在各大醫院對於各個項目的檢查都基本專機專用,未來也很難將其開放化。所以,在發光的進口替代進程中,試劑和儀器的一體化研制是必須的。國內化學發光龍頭産業,例如,新產業、安圖生物、邁克生物等都具備試劑和儀器的一體化研制能力。參考生化的替代道路,5年內將爆發大規模進口替代。


存量和增量市場都持續增長,空間廣闊,現規模過億的公司將率先卡位


化學發光替代酶免是免疫診斷擴展的必然趨勢,目前國內仍有五分之三市場仍舊使用手工酶免法,無論從檢測品質還是經濟效益考量,終端對技藝更叠的驅動力巨大。近年來,老齡化、人均診療費用上升以及診斷下沈等趨勢,使增量需求也不斷擴充。此時,國內發光産業逐漸具備規模與能力,但由於研制、審批以及渠道鋪開都需要時間和積累,可判斷現規模過億的産業將獲得先發優勢。從以下幾家規模較大公司近幾年化學發光相應的收入增長情況來看,發光近年來擴展勢頭良好,因為前期率先用儀器卡位,儀器進入終端後試劑銷售將會開啟放量。

5、上市公司分析


5.1安圖生物(603658)


安圖生物1999年在河南鄭州成立,於2016年8月在上交所上市。公司主要商品包括免疫診斷、微生物檢測兩大類。其中免疫診斷以化學發光試劑及儀器為主,磁微粒化學發光分析2013年上市,是目前業務增長的核心範圍。


免疫起家,商品從低端到高端全覆盖。安圖生物涉及膠體金、酶聯免疫及化學發光三個範圍,滲透於不同層級的醫院,在免疫診斷範圍有較深造诣。目前公司主要擴展化學發光試劑及儀器,研制核心目前持有免疫診斷試劑、抗原抗體開發、儀器開發等發光相關研制平臺。持有免疫診斷註冊證197項,能夠滿足終端用戶的多種檢測需求。


微生物檢測特色項目,潛力儲備。安圖生物較早進入微生物檢測範圍,有豐富的品種線,共計82項商品註冊證,在培養基平板、血培養系統及配件都有較高的市場地位。在藥敏、支原體、真菌培養等方向也積極布局。微生物作為特色項目儲備,今後將迎來擴展。


布局流水線,緊抓工業擴展方向。自動化、高速化是檢驗今後擴展方向,尤其在檢驗核心的建設中,流水線是重要考慮因素。流水線即將多臺不同檢測項目,甚至不同方法學的儀器連接起來,達成全自動操作。流水線不僅提高了檢驗效率,也簡化了臨床過程,還可以減少患者的醫療痛苦。目前,國內大部分流水線包含生化+免疫模塊,含有流水線策劃的儀器,可擴展性更好。公司在16年末公示收購香港盛世君晖生化全線商品,加之長期耕耘的免疫,其業務線已較為完整。

安圖生物業績成長迅速,2012年至2016年增速均保持25%以上,營收CAGR為32.5%。2016年達成營業總收入9.8億元,同比增長36.87%。其中,磁微粒發光試劑從2013年起產生收入,2015年收入達2億元,增速大於100%。

安圖生物毛利率波動程度不大,在2012年至2016年均保持在70%以上,隨着發光試劑占比的提升,有望繼續保持在較高的水平。2017年安圖毛利為7.06億元,主要由發光、微生物及代理商品等板塊貢獻。其中發光占比最大,超過60%。公司凈利率平穩保持在30%到40%的水平,2016年達成3.5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25.80%。

盈利預測與評級:化學發光是IVD工業增速較快的範圍,公司作為國內化學發光的龍頭,技藝領先、商品線布局日益豐富,渠道加速布局,市場份額逐步擴大,有望將來達成對國際商品的進口替代,我們預計公司2017-2019的EPS分別為1.08、1.40、1.77元,對應2017-2019年變化PE分別為42X、32X、26X,繼續維持“增持”評級。


5.2邁克生物(300463)


邁克生物1994年在四川成都成立,2015年5月於創業板上市。目前是國內IVD龍頭産業,以代理海外知名體外診斷品牌起家,搭配公司自產商品銷售。公司商品布局完善,幾乎涵盖了微生物之外的主流範圍:生化、血球、發光、PCR、POCT、測序等商品。


商品線布局全面,放量開啟。邁克早期商品主要是生化試劑,通過代理和自產,公司不斷豐富商品線。從商品布局來看,公司與海外龍頭羅氏、雅培類似,采取全覆盖戰略。隨着工業的擴展,終端對於商品的需求從單商品轉為整體解決方案,商品線延長,保障了未來的增速。短期內,邁克發光的快速增長可以有效帶動收入與利潤的增長,其他細分商品線在2017年以後也即將放量。


集約化采購模式,開啟銷售新策略。邁克從代理商起步,渠道一直是公司的優勢。自2014年邁克開始嘗試檢驗科集約化采購模式,截止2016年底已有超過200家戰略合作醫院。隨着控費壓力,打包模式成為未來工業銷售模式的新趨勢。邁克率先開啟此種銷售策略,積極收購各地渠道商,目前已有6家渠道商,分別是北京、廣州、吉林、內蒙、新疆和湖北。集采業務獨立於代理體系之外,不再受區域限製,因此代理商品有望在其他區域放量。


邁克2012年至2016年公司業績呈增長趨勢,2016年達成收入14.8億元,CAGR為24.5%,歸母凈利潤復合增速為21.2%,代理商品占收入的50%-60%。

近5年毛利率均保持在50%-60%之間,於同工業相比較低的原因在於,公司含有大比例代理業務,自產部分的毛利率接近70%,隨着發光等高附加值商品比例的提升,其毛利率是有提升可能的。近幾年利潤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凈利率有所下降,是由於13年公司進入業務鋪設期,大規模整合市場渠道,導致費用上升。接下來,進入商品放量階段,收入和利潤將迎來大規模提升。

盈利預測與評級:公司是體外診斷範圍龍頭産業,尤其是在技藝壁壘較高的化學發光範圍競爭優勢明顯,未來有望逐步達成進口替代;公司通過自主研制+代理+並購的方式不斷擴充商品線,深度覆盖生化、免疫、微生物、血液分析範圍,提高市場份額;經銷渠道擴張和醫院打包模式為商品銷售帶來巨大市場增量,我們預計公司 2017-2019年EPS分別為0.71、0.90、1.12元,對應2017-2019年PE 分別為34、27、22 倍,維持“增持”評級。


5.3新產業(A16064)


新產業於1995年在深圳成立,是專業從事研制、生產“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器及體外診斷試劑”的國家級高新技藝産業,於2010年2月將中國第一臺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及配套試劑成功推上市場,打破了國內市場長期被羅氏、雅培、西門子、貝克曼四大家壟斷和技藝封鎖的局面。新產業於2015年在新三板掛牌,目前在創業板轉板過程中,是上市公司中純正的發光標的。


依托四大研制平臺,重點突破特殊臨床檢測項目。新產業現有納米免疫磁性微球、全自動化學發光儀器、全自動化學發光試劑、試劑原料四大研制技藝平臺。公司項目覆盖面廣,6款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器,試劑類別共計102項,涵盖甲狀腺、性腺、腫瘤標誌物、代謝、肝纖維化、傳染病等常規項目。目前,試劑研制團隊的研制重點在特殊臨床檢測項目,如Lp-PLA2、超敏肌鈣蛋白I、25-OH VD、CA72-4、CA24-2、Cyfra21-1SCCA、TRAb、rT3 等項目,今後這些項目將成為進入三級醫院的切入點。


渠道能力強,國內外銷售情況表現不俗。新產業采用經銷為主,直銷為輔的模式進行銷售。在國內市場,新產業終端用戶分布範圍廣,省份分散,覆盖醫院3000多家。其中,二級醫院有1千多家,三級醫院近1千家,一級醫院較少。今後,一級醫院市場將被充分開發,將通過自購或者區域檢驗核心的方式,將免疫檢測技藝更新至化學發光法,市場空間巨大。在出口方面,儀器出口收入占到總收入近一半,試劑出口收入占到10%左右。2016年出口總額為國內第一,占到總金額的45.6%。

新產業2016年總收入9.23億元,絕大部分為發光商品,2012-2016年,新產業收入復合增速保持在37%左右。其中試劑增速較高,保持在35%以上,隨着儀器投放的增加,試劑的增速將會上升。由於近幾年空白市場將逐漸被消化,儀器的增速將呈現下降的態勢。

5.4邁瑞醫療(MR,已退市)

邁瑞醫療1991年成立,總部位於深圳市,經營業務為醫療器械,其構成主要為三個部分,生命信息與幫助、體外診斷、以及醫學影像儀器。目前,邁瑞的商品與解決方案已應用於全球190多個國家及地區,中國近11萬家醫療機構和99%以上的三甲醫院。2014年公司收入約80.94億人民幣,2008-2014年復合增長率(CAGR)約24%。同年,公司扣非凈利潤約11.39億人民幣。

生化檢測傳統強者,化學發光武林新秀。公司從2001年左右上市體外診斷儀器,後續10余年時間在生化檢測範圍奠定了國產儀器的霸主地位,成為國產生化儀器的領頭産業之一。隨着生化檢測市場的增速放緩,競爭加劇,公司2013年底自助研制了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器(CL-2000i),正式介入化學發光檢測範圍。我們預計邁瑞將利用已有生化檢測儀器的渠道優秀,快速發力化學發光範圍,裝機量截止目前已有約400-500臺,預計單機產出約20萬左右。


化學發光商品銷售發力,體外診斷分部毛利逐步提升。公司化學發光儀器2013年底問世,隨着發光商品的快速搶占市場,整個體外診斷分部毛利率逐步提升,從57.95%提升至58.48%,對傳統生化檢測業績起到較好提振作用。


綜上,邁瑞是一家彙總性醫療器械公司,所涉及範圍廣泛,分別涉及患者監護和信息幫助、體外診斷以及醫療影像設備。2015年3月,公司已從美股退市,不久的將來有望在A股上市,回歸本土資本市場。期待公司化學發光細分範圍再鑄輝煌。

相關閱讀

另外
  • 邁瑞嶄新生化免疫流水線正式上市(附視頻)

    2018-11-19

  • 【器械專訪】生化界的自動化檢測工廠竟然是它

    2015-11-24

  • China Med 2019,理邦特立而不獨行!

    2019-03-27

  • 邁瑞攜新款亮相CACLP 2019!

    2019-03-28

  • 【從業必讀】化學發光市場與廠商分析

    2018-05-03

  • 全球Top10基因測序産業!

    2018-04-26

評論

請登錄後參與評論...